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武平
栏目:学术论文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4-01

摘要:在经济学领域,劳动力价格一直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厘清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对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要素,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在资本、技术等要素方面投入的增加已经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众多,其中劳动力价格作为收益与成本的复合指标,其影响力日渐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劳动者年均工资为9371元,到2015年,我国劳动者年均工资增加到62029元,增长了近5.62倍。同期我国产业结构日益得到优化,其中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48.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2.6%的比重;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出10%。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研究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理论研究

早在1672年,经济学家们就针对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展开过讨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William Petty(威廉·配第)指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本差异,这种成本差异必然会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并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1776年,经济学主要创立者Adam Smith(亚当·斯密)提出,劳动生产率可以随着劳动者工资的提高而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改善。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西方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者工资普遍上涨,正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1932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Hicks(希克斯)在其著作《工资理论》中提出,劳动者工资上涨能够推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替代的进程,进而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1972年,Arthur Lewis(亚瑟·刘易斯)基于劳动力成本视角,对产业转移与升级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受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会对转移产品进行反向进口,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1986年,经济学家Romer(罗默)开发了知识溢出模型并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升级各项机制中,高工资是一项重要的动力机制。

很多研究结果都证明,较低的劳动力价格能够对劳动力成本较高国家的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但当较低劳动力价格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时,资本的逐利性又会带动产业再次进行转移,进而推动下一个劳动力输出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见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的“倒逼效应”。进入21世纪后,伴随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价格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关注,综合来看,学者们对这一关系的主张及假设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具有消费积累效应,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劳动者薪资水平高低可以代表劳动力价格高低,它不仅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结构,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储蓄率高低,而储蓄率恰恰可以反映消费者投资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从需求结构角度来看,劳动者薪资水平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时,劳动者支付能力随之变强,此时消费者储蓄率与社会积累水平不断提高,其需求层次与消费结构重心逐渐倾向于中高档商品。根据恩格尔系数理论,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者消费结构会随之优化升级,其消费需求变化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具有引导作用,各种生产要素在其引导下会向需求旺盛的行业流动,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即第二、三产业生产规模逐渐加大,第二、三产业产值逐渐增加。

二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具有内生推动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力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作为理性经济人,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价格关系密切。因各行业间的劳动效率具有较大差异,这会导致行业间的劳动力价格出现差异。受“价格信号”影响,劳动力价格较低部门的劳动力会向劳动力价格较高的部门转移,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最初劳动力价格较高的部门主要为一般现代生产部门,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门主要为传统农业生产部门,在两种劳动力价格具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会逐渐脱离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各种生产要素不断集聚的过程中,非农部门产值与日俱增。本国劳动力价格提高意味着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会刺激劳动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进而减少人才外流,为产业结构升级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具有动力激励效应,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价格高低影响着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只有当第二、三产业的收入空间比第一产业的收入空间大时,劳动力才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的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才会不断上升,而在此激励效应下,经济结构才会不断得到优化升级。此外,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劳动力价格一直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利润不断减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快调整经营策略。无论企业是选择退出市场还是选择向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市场转移,或者借助科技创新来保障既有利润,都会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数据选取及处理

选取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作为对劳动力价格进行衡量的指标(W),同时剔除价格上涨给劳动者工资带来的影响;为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实际货币工资数据(LW)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以三次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来表示产业结构变化指标;为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三次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数据(LY1LY2LY3)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本文的选取了1980年~2015年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二)实证分析

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劳动力价格指标(W)与产业结构中各项指标(LY1LY2LY3)的关系进行了以下分析。

1.单位根检验。通过ADF检验法,首先对时间序列实施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各指标的ADF统计量均处于5%显著水平下,都无法拒绝原假设。进行一阶差分后,各指标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均表现平稳,显示各指标序列都是I1)序列。

2.VAR模型滞后阶数确定。对回归模型进行设定首先必须确定其滞后期数。在样本数基础上,通过LRSC信息准则选择,可得到表2检测结果。由表2可知,其最优滞后期为6期,即需要根据6期检测结果建立VAR6)模型。

3.JJ协整检验。为了确定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采用JJ协整检验法对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验证,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JJ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无论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显示存在3个协整向量,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LWLY1LY2LY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4.VEC模型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中,其长期稳定关系的维系是以两者短期动态调整为基础的,而要了解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短期调整行为,必须建立VEC模型进行修正来确定。本文以LWLY1LY2LY3为内生变量,建立VEC模型,得到表4修正结果,根据表4可以得到VEC模型回归方程。

LW=0.0499ECMt-1+0.0594△LWt-1-0.3044△LWt-2-0.1364△LY1t-1-0.2982△LY1t-2-0.048△LY2t-1-0.4615△LY2t-2-0.6153△LY3t-1-0.1595△LY3t-2

从该方程可以看到,在劳动力价格涨幅均衡状态有所偏离时,ECM可修正非均衡状态,当上期出现1%变化时,会导致下期变化5%;在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比与均衡相偏离的情况下,针对非均衡状态,ECM可进行负向修正;在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与均衡状态相偏离的情况下,针对非均衡状态,ECM可进行正向修正。

结合表4VEC模型回归方程,当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其调整速度可以通过ECM系数大小反映出来,各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在被解释变量中所产生的短期影响则可通过差分项反映出来。其中,第一、二产业方程在ECM系数上均显示为负值,反映了反向修正机制的存在;第三产业方程在ECM系数上显示为正值,反映了正向修正机制的存在。这些方程在长期调整力度方面均比较弱,在短期调整力度方面则比较强,表明各变量的变动呈短期波动趋势。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避免伪回归,在协整检验基础上,还必须对LWLY1LY2LY3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当临界值处于5%显著水平下时,LWLY1LY2LY3之间均拒绝了原假设,两两之间表现为互为格兰杰因果的关系,即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为双向因果关系。这个结论表明,一方面劳动力价格水平上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价格水平上升也具有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整体上来看,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消费与市场需求驱动下,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升级;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上涨还会加快资本与技术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进而引导生产要素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拉动产业升级。

(二)对策建议

1.各地政府应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提高劳动者薪资水平。虽然各地政府对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工作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于企业而言,最低工资标准是其开展劳动者薪资协调工作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也是很多私营企业在招工过程中所普遍采取的底薪标准。为了缓解产业结构升级矛盾,我国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提高劳动者薪资水平,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借助多种渠道,促进劳动者社会福利待遇提高,有效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当下比较紧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具有更广的覆盖面与更强的保障功能,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2.建立健全劳动力价格增长机制,确保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价格变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确保劳动力价格效应的正常发挥,必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价格增长机制。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线制度,及时公布工资增长上线、下线及基准线,包括及时公布各种劳动力价格,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用。其次,应监督地区最低保障工资线的落实工作,确保其与地区经济同步增长。再次,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平等协商制度,推动劳资双方利益的共同实现和共享,确保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以各种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为基础的,它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确保该机制兼具公平和效率功能,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劳动力使用效率,引导劳动力更加合理地流动。各地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打破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3.实施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我国产业要素禀赋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竞争优势开始偏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仅仅依靠调整劳动力价格已经不能有效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这一分析结果,应结合我国产业要素禀赋动态变化,尽快实施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产业政策,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在各种要素禀赋及其动态变化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评估各种产业和行业。其次,应从不同产业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出发,制定和实施扶控有别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多种杠杆效应,全面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何玮.我国劳动力成本变化趋势及原因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327):89.

[2]李健,俞会新.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基于问卷调查[J].中国劳动,201510):33-34.

[3]张桂文,孙亚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6):96-106.

[4]戴相朝.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关联的多重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41):128-130.

[5]张丽,王静,张洪英.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协整与脉冲响应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9):15-17.

[6]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3):24-27.

[7]李燕京,王斌会.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进程及协调性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37-139.

[8]陈建华,刘圣.要素价格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0):1-6.

[9]王丰.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路径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20-21.

作者简介:武平(1962.7-),女,汉,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信息来源:《价格月刊》
相关文件:
湖北省信息学会 地址:武昌洪山路2号湖北科教大厦D座11楼     邮编:430071
电话(传真):027-87837216,87717710